福建厦门:驻村博士深耕特区沃土 助力乡村振兴
下午3点出头,市民海霞约上好姐妹“点点”,来到灌口东辉村的小龙虾垂钓基地,熟门熟路地拿起网兜、虾饵,直奔旁边的稻田。
日头很猛,一丝风也没有。两人各拿一个网兜,站在田埂上伸手往水稻的底部够——有几只小龙虾正躲在水稻根部“乘凉”。没多久,她们就收获半桶“战利品”。当晚,海霞在朋友圈晒出了大餐——红通通的小龙虾。
她们钓虾时,驻村干部肖明康就在旁边的房子里忙碌。这个小龙虾垂钓基地是他亲手打造的,4月刚成立,如今已接待超3700人次。
肖明康是同济大学博士毕业生。近年来,许多博士来厦深耕特区沃土,挥洒青春汗水。其中,有许多人来到乡村,助力乡村振兴,肖明康就是其中之一。

肖明康:同济大学博士毕业
发挥博士求证精神,学习湖北老家稻虾轮作
肖明康被记者一问,忍不住哽咽,眼泪也掉了下来。他抬手抹掉眼泪,闭着眼睛一边回忆一边抽噎:“有人说我们这个事情干不了,会黄掉……”这条流泪的视频,前不久在网上引来诸多点赞。
2023年7月,肖明康来到灌口镇东辉村,担任村党支部书记助理。在那里,他大力推广“稻虾轮作”技术,并建起小龙虾垂钓基地。那条他情绪突然崩溃的视频,是他在接受媒体采访时,回忆养小龙虾的经历。
“我不是脆弱,这是我克服困难后的欣慰和自豪。”在东辉村的小龙虾垂钓基地,肖明康再次翻出那条视频,一边看一边向记者解释。
他戴上草帽,指着一旁的稻田说:小龙虾就在这水底,中午太阳太大,温度高,它们躲起来了。等到傍晚,它们就会爬出来,攀附在水稻的根部。“很多,密密麻麻都是。”肖明康的语气中带着些许自豪。
他在稻田的四周挖了80厘米深、1米宽的水沟,供小龙虾“乘凉”。水沟旁边埋了网,防止小龙虾爬出。他还种了一些小龙虾爱吃的菌类。
一年前,肖明康还不懂养小龙虾,也几乎没下过田。他博士学的是能源与环保,与农业完全不搭界。刚到东辉村时,肖明康对自己说,青春很宝贵,浪费很可惜,既然来了,就要为乡村振兴做点事。
肖明康的老家在湖北,那里稻虾轮作,养小龙虾很常见。他想,能不能在厦门养小龙虾呢?他发现,东辉村还没有响亮的文旅产业项目,厦门也几乎没人在养殖小龙虾。他发挥博士的求证精神,去漳州找专家,还专门回老家咨询,别人都告诉他:厦门可以养小龙虾,而且厦门气温比湖北高,小龙虾成长更快。
首批生态小龙虾丰收,打造垂钓基地引客进村
既然能做,那就做!村里合作社腾出5亩(一亩约等于666.7平方米)地,肖明康开始种植稻田,找人挖沟……但他发现,这里的复耕地像筛子,刚灌的水半天就渗光了。为了解决水源问题,他买了100根各4米长的水管,从远处的溪里引水。
“水管不能从路上走,要穿树林、过涵洞。时间很紧张,我们当天就得通上水。”为了节约成本,当天傍晚5点多,肖明康和村里的青年林友嘉抬着水管,一根一根地接起来,直到晚上9点白花花的水流向稻田,肖明康才终于松了口气。
从漳州运送虾苗回来时,小龙虾蹦出筐外,在后备箱跳了一路,高温熏得整车都是腥臭味。肖明康的一件件衣服也因为种田运虾沾了污泥,洗也洗不掉。虽然历经艰辛,但肖明康用读博期间的一句话激励自己:“黎明前的黑暗是最黑的,咬咬牙熬过去,我们就会迎来希望。”
投放的虾苗长得很快。今年4月,东辉村首批生态小龙虾丰收,最大的单只重达40克,经检测,19项指标全部达标。肖明康说,他们的小龙虾比外地的早上市一个月,打了个时间差,品质非常好,价格卖得更高。
肖明康趁热打铁,打造垂钓基地,推出农旅套餐,吸引游客进村。他还把小龙虾的检测结果张贴在基地的入口处,让大家放心食用。为了吸引客流,肖明康还拍短视频,做直播。从4月运营至今,基地吸引来3700多人次,整村营收近8.5万元。
7月底,肖明康即将结束两年的驻村生活。他说,他相信东辉村的这条“以农促旅、以旅兴农”的乡村振兴新路径,一定会持续走下去。

黄景山:厦门大学博士毕业
虽然有着高学历,但把自己的位置放得很低
2023年7月25日,黄景山来到同安区五显镇四林村报到时,已是下午1点。他被带去吃了一碗卤面后就接到通知:台风要来了。黄景山放下行李,拿起笔记本和笔,跟了出去,就这样开启了他的驻村生活。
这台风就是当年的第5号台风“杜苏芮”。当时风雨欲来,村干部24小时值守。黄景山记得很清楚,第二天台风预警升级,村里开始将一部分村民转移到安全地点。“半夜两点,我们敲着锣,去到一户50多岁的村民家中,劝说他从房间里出来。”黄景山说。
“杜苏芮”让黄景山稍显“激烈”地开始了在四林村的生活。台风影响厦门的那几天,他和村干部一起清理路障、扶起倒伏的树木、安抚村民等。
黄景山从厦门大学航天航空学院机械电子工程专业毕业,同时拥有工学与经济学双学科教育背景。虽然有着高学历,但黄景山把自己的位置放得很低,他说,自己是来学习的。
四林是一个美丽的村庄,距同安城区5公里,这里生态资源丰富,集“青山、渠塘、田园、村庄”四大特色于一体。村里有成片的稻田,有丰富的蔬果,还有一定规模的工业区。黄景山到四林村时,村里正计划引入蝴蝶兰种苗园、百香果基地等。
黄景山说,当时,四林村腾出土地供项目落地。在一次次的随访对接中,他发现许多党员冲锋在一线,便开始挖掘党建元素,总结提炼四林村的“党建引领 四有之邻”经验做法。之后,四林村获得“厦门党员教育实训基地”“同安区特色党建品牌”等荣誉。
为幸福院老人谋福利,打造田园综合体引客来
村党支部所在地旁边是村里的幸福院。每到中午,黄景山就拎着板凳准点来到幸福院,与老人们唠唠家常,了解他们的生活状况与实际需求。他了解到,村里有许多70岁以上的老人,幸福院一周有六天为这些老人提供免费午餐。他想,村里也有很多企业,何不发动企业来共建?
想法很快付诸行动。黄景山主动链接社会资源,发挥村企乡贤力量,在个人积极捐款的同时,通过起草倡议书、积极入户交流等方式,发动组织乡贤、企业捐资捐物。有爱心企业捐款,也有做零食的企业拿来面包、麦片、大米等,到现在,共有46家企业参与到幸福院的建设中来。黄景山说,企业的出力让幸福院的福利越来越常态化,而且还增加了许多公益文娱活动,受益老人在200人以上。如今,幸福院二期也在谋划中。
现在,已有许多项目落地四林村,如一期200多亩的水稻公园、110亩的蝴蝶兰种苗园、35亩的百香果基地,还有菠萝基地、风铃木基地等。黄景山提出一个想法:把这些点串成面,打造一个田园综合体。后来,这个想法也得到了实施。目前,这个集现代农业、休闲旅游、田园社区于一体的多元化田园综合体已部分投用,吸引了几十批次的研学活动在这里举行,上千人次来到这里旅游观光。
作为一名工科博士,黄景山觉得,无人机应用技术能为村庄规划、资源开发和环境保护提供精准数据支持。于是,村里买了第一台无人机。黄景山发挥自己学航空航天专业的优势,免费向村民培训无人机应用技术。“今年的水稻播种,用的就是无人机。”黄景山说。
两年的驻村生活7月底即将结束,黄景山说,在四林的观察学习、实践探索,也将为他今后的工作提供更多思路。

张一平:河海大学博士毕业
常跟村里老人聊天,在你一言我一语中褪去学生气
接到要去同安军营村驻村的消息,张一平打开手机导航,看着地图上蜿蜒曲折的路线,心想:军营村很高吗?在那里工作两年会是什么样的体验呢?
张一平是河海大学岩土工程专业的博士毕业生。2024年4月报到那天,张一平选择自驾。当他拐过200多个弯的山路,来到这个厦门“最接近天空的村庄”时,十分震撼。
村里有所高山党校,每年培训党员干部超过5万人次。驻村工作开始后,张一平的一部分工作就是为前来参观调研的团体进行宣传讲解。在这个过程中,张一平对军营村30多年来的发展有了更深的了解,内心被深深触动。
被触动的不止这些。有一天中午,张一平吃完饭往宿舍走,路遇一名70岁左右的老人。两人对视了一眼,张一平就走了过去,坐在路边跟老人唠嗑。张一平说,村里的孤寡老人有不少,他常常找时间去跟他们聊天。“他们很纯净,仿佛心门随时都打开着,外面的人只要到那里,自然而然地就会被接纳。”张一平说,他原本是个“i人”,在与老人聊天时的你一言我一语中,逐渐褪去了学生气。
给高山茶打上军营村特色,在商超和网上平台售卖
张一平发现,军营村种植了6500多亩的高山茶,大部分被村民采摘后直接卖掉,或者粗加工后卖掉,价格不高。虽然军营村有个合作社,但也缺乏加工资质。他就想,怎么能给高山茶打上军营村的特色,让茶叶卖得更好?
机会来得很快,厦门海上世界党建聚能圈抛来橄榄枝。张一平负责对接,从概念形成到“守望山海”品牌茶叶诞生,他从头跟到尾。张一平说,“守望山海”有高山肉桂、高山单枞、高山铁观音等,在“招商到家汇商城”的平台上售卖。
顺着这个思路,近期军营村还与夏商合作开发了“军营红”高山茶品牌,即将进入夏商旗下的商超。
不但要走出去,还要请进来。去年9月,军营村山坡上开始种起了平菇。数据显示,50亩菌菇大棚已累计产出平菇超过30万公斤,较山下同规模基地增产10余万公斤,增幅超过30%。
“山上气温低,平菇长得更快,成品比较厚、比较大。”看到项目落地并出成果,张一平觉得很自豪。
回顾这一年多的驻村生活,张一平说,博士下乡,不能“等靠要”,要尽快融入当地生活,还要发挥创新思维的优势。这些点滴,或可为乡村振兴贡献一份力量。
(作者:李小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