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闽e评丨八闽大地谱写高质量发展协奏曲
“八山一水一分田”曾是八闽大地空间阻隔的写照,却也是福建借势破题的底色。近年来,福建以“山海协作”战略化解发展不平衡不充分问题,在区域协调、向海图强、绿色发展的多维融合中探索特色路径,努力将“生态高颜值”转化为“发展高素质”,奏响中国式现代化建设的福建强音。
山海协奏,区域融合的福建范式
福建区域协调发展之路,核心在于“山海协奏,城乡一体”。通过构建闽东北、闽西南两大协同发展区,实践“山海互补”的发展范式。省委、省政府出台《关于进一步做深做实新时代山海协作推动区域协调发展的意见》,不断丰富完善山海协作模式。闽东北协同发展区推动先进制造业与数字经济深度融合,如,宁德时代与福州软件园的创新资源对接合作,实现优势互补,共育产业生态;闽西南协同发展区推进产业梯度转移与科创资源双向赋能,同时通过交通互联、民生共享等深化山海协作。这种“山海互补”模式,正是对“共同富裕”理念的生动诠释。
政策创新上,福建推出“飞地经济”共享机制,山区县市在沿海设立产业园区,共享GDP和税收。南平武夷新区与泉州台商投资区的“碳汇交易”试点,将生态价值转化为经济动能。山海之间,资源要素有序流动、产业布局优化互补,构建起区域协调发展的新格局。
向海图强,开放融合的福建担当
作为海上丝绸之路的重要起点,福建深度融入“一带一路”倡议,以开放姿态拥抱世界。泉州充分发挥民营经济发达、世遗底蕴厚重、在外泉商和港澳台侨资源丰沛的独特优势,再续千年丝路情缘;中欧(厦门)班列作为陆海枢纽持续扩容,已稳定开行通达10余个国家(含中亚地区)的班列线路;福州新区获批国家级新区,数字中国建设峰会永久落户福州,推动数字产业规模化发展,成为技术、资本、人才的引力场。福建深度融入国家战略,主动对接长三角与粤港澳大湾区,依托“爱拼才会赢”的闽商精神,推动沙县小吃等“闽字号”品牌出海,深度参与全国统一大市场建设。
在两岸融合前沿阵地,福建率先推出覆盖教育、医疗、就业、金融等多领域的台胞“同等待遇”政策。平潭海峡公铁大桥通车后,大幅压缩闽台时空距离,新增台资企业数量显著增长,使福建正日益成为台胞台企“登陆”的第一家园。这些实践印证了“两岸一家亲”不仅是情感纽带,更是发展共识。
绿色答卷,生态与发展的辩证统一
福建始终坚持生态优先、绿色发展,探寻经济与环保的共赢之道。武夷山国家公园的生态补偿机制、木兰溪流域综合治理等案例,展现福建对“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深刻理解。全国首个省级生态云平台建成后,构建起从山顶到大海的智能感知网络,为实现环境决策科学化、监管精准化、服务高效化提供有力支撑。闽西、闽北等山区依托丰富的生态和红色资源,积极探索绿色经济、文旅康养等特色发展路径,将后发劣势转化为差异化竞争优势,体现了生态保护与经济发展的双赢追求。
在民生领域,“长者食堂”实现县域全覆盖;“四好农村路”打通乡村振兴毛细血管;三明医改经验在全国推广,用“三医联动”破解看病贵难题。这些创新实践让发展成果真正转化为群众的获得感,增进了民生福祉,夯实了高质量发展的社会根基。
福建在传承与创新中迈向山海共荣的新境界。从朱子故里的文化自信到数字中国的创新实践,从闽商“爱拼会赢”的精神传承到新福建建设的开放胸怀,这片土地始终保持着思想的锐度与人文的温度。处于长三角与粤港澳大湾区交汇地带的福建,正以“山海协奏”的统筹智慧化解区域失衡,以“向海图强”的开放姿态拓展全球网络,以“绿色发展”的辩证思维守护永续根基。一曲以高质量发展为主题的壮丽乐章在山海之间奏响,一个更加繁荣、开放、绿色、幸福的新福建图景清晰可期。
(作者系福建省委老干部局原副巡视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