烂尾楼“困住”保障房:一个重病家庭的住房之困
东南网9月28日讯(本网记者 揭晓经)“孩子还躺着,我们连个固定住处都没有。就因为那套住不了、卖不掉的烂尾楼,连公租房都申请不了。”近日,三明市明溪县网民张先生(化名)向东南网《直通屏山》栏目诉说了他的困境。家庭接连遭遇变故后,一套烂尾楼的预告登记,成了他申请公租房的“政策障碍”。
张先生所购买的“青云小镇”已陷入停工状态 受访者供图
多重打击,家庭陷入生存困境
时间回到2017年,张先生在福州永泰购置了“青云小镇”项目一套52平米的商品房,并于2018年办理了预告登记证明。本以为是未来的安居之所,可没想到项目很快陷入停滞,至今烂尾,复工毫无音讯。
“那房子就是个‘空名头’,既不能住,也没法处置,成了压在我名下的负资产。”张先生无奈地说。
2023年,更大的打击接踵而至。张先生40岁的儿子在福州突发脑溢血,急需巨额手术费。为了救儿子,他咬牙变卖了家中唯一一套实际居住的房产,可最终手术失败,儿子成了植物人,每天都需要专人护理和持续医疗。
“现在我把儿子带回三明的医院调养,每月医疗费、生活费开支不小。父子俩相依为命,就靠我这点退休金过日子,还要负担每月近千元的租房费用。”张先生的声音里满是疲惫。
目前,张先生已年近七十。随着年纪越来越大,市面上愿意租给他房子的人会越来越少。“我根本不敢和房东提把孩子接回家照顾的想法,光是我一个老人住已经不受待见了。”张先生说。
公租房申请遇阻,烂尾楼预告登记成障碍
为解决最基本的住房需求,张先生依据政策提出了公租房申请。经房产部门核查,他的各项条件均符合标准,唯独因名下登记的“青云小镇”预告登记证明而无法通过审批。
“政策是为了公平分配公共资源,我完全理解。但我情况特殊,我名下的‘房产’实为无法交付的烂尾楼,我本身也是受害者。”张先生表示。
针对张先生的情况,记者联系了明溪县住房保障中心。相关工作人员表示,目前公租房申请审核严格按照现有政策执行,“名下有房产登记信息(包括预告登记)是明确的审核要点。张先生的情况确实特殊,但在审核系统中已被判定为不符合条件”。
同时,永泰县住房和城乡建设局相关工作人员告诉记者,“青云小镇”开发商福州泰盛置业有限公司已正式进入清算程序,虽然项目已列入“保交楼”清单中,但交房日期仍无法明确。
张先生担心的是,他有生之年都可能拿不到这套房子。著名房地产专家刘福泉向记者分析,此类项目盘活面临诸多困难,包括资金缺口大、债权债务关系复杂等,短期内能够交房的难度确实不小。
专家呼吁:构建“实际无房户”特例审核机制
近年来,房地产市场持续低迷,部分购房者因项目烂尾陷入“名下有房、实际无房”的困境。这种情况下,住房保障体系如何精准识别真实需求,兼顾政策公平与人文关怀?
刘福泉认为,在房地产市场深度调整阶段,政府宜对相关政策进行更人性化的审视与革新,以规避现行制度中不尽合理的部分。例如,预告登记证在法律层面并不具备产权证的效力,无法转让或买卖,但在保障房资格审核中却被视同于产权证明,导致部分烂尾房持有者被排除在保障范围之外。他建议,对此类特殊群体设立特例审核机制,尤其是对因重大变故导致实际居住困难的家庭,应给予更具弹性的政策支持。
福建省人民政府发展研究中心原副主任王开明研究员也表达了相同观点。他认为,公租房政策的核心目标是保障低收入群体的基本居住权,若现有审核系统难以灵活调整,则应设立人工申诉渠道,以应对各类特殊情况。他建议引入“实际无房户”这一认定标准,从制度上区分名义产权与实际居住需求,以便精准识别真正需要帮扶的对象。
针对烂尾楼复工交房会导致保障资格变化的问题,王开明建议,住房保障部门与不动产登记中心建立信息联动机制,动态跟踪房屋状态,既防范投机行为,也避免“一刀切”审核带来的不公。
记者注意到,部分城市已经走在了前面。河南省漯河市住建局在官网公开答复网民咨询称:“因不可抗拒因素导致名下房产无法正常使用的,需如实提供相关证明材料并签署不可抗拒因素消除需退出保障的相关承诺,经审核满足公租房申请条件纳入市区公租房保障对象。”
福建的“张先生”们何时能迎来政策暖意,我们拭目以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