树文明乡风 建和美乡村
东南网7月11日讯(福建日报记者 林清智)7月9日召开的省委十一届八次全会强调,以强村富民、塑形铸魂为方向,深入实施“千村示范引领、万村共富共美”工程,推动实现农村更富裕、生活更幸福、乡村更美丽。
乡村振兴,既要塑形,也要铸魂。进入新时代,伴随着乡村面貌的日新月异和物质条件的显著改善,文明乡风被提到空前的高度。
近年来,福建各地以城乡融合创建为路径,以新时代文明实践为抓手,深化移风易俗、传承传统文化、涵育文明新风,探索出各具特色的文明乡风建设新路径。
如今,八闽大地上,文明新风劲吹,乡风建设呈现出百花齐放、生机勃勃的生动景象。
一
“真情无价”“做雷锋一样的人”“父恩母爱千秋难忘 尊老敬老万代流芳”……漫步在尤溪县梅仙镇半山村,村道两旁、农家院墙上,一句句弘扬美德、倡导和谐的文明标语不时映入眼帘。这里村容整洁、民风淳朴,村民和谐相处,脸上洋溢着幸福的笑容,处处透着崇德向善的文明底色。
谁能想到,曾经的半山村,村民随手丢垃圾屡见不鲜,赌博风气盛行。10年前,退役军人林上斗返乡担任村支书,带领村“两委”耐心调解邻里纠纷、化解家庭矛盾,重拳整治赌博歪风,并大力倡导“诚实为人、诚信做事、诚心相待”的“三诚”文化,推动村民观念更新,精神面貌焕然一新,文明乡风深入人心。
党组织的坚强领导也是泉州市鲤城区浮桥街道乡风转变的关键。
地处城乡接合部,闽南传统习俗根深蒂固,让浮桥街道长期面临祭祀烦琐、红白事铺张、公共空间占用、噪声扰民等治理难题。对此,浮桥街道成立移风易俗工作小组,通过党员“认领任务+带头示范”,从治丧合并、迁坟安置到祭祀改革,党员始终站在一线做群众工作,用“关键少数”带动“绝大多数”。
针对“公妈厅”分散、治丧扰民问题,街道以延陵社区为试点,发动党员带头协调,引导群众投资560万元,将28座分散的“公妈厅”合并为1座集中治丧场所,同步推行文明治丧“24小时介入机制”,组建红白理事会专班,第一时间上门劝导,实现“集中办丧不扰民”。在基层治理方面,打造“红色小区”党建典型,依托“为鲤加分”文明实践积分平台,将移风易俗纳入积分体系,居民参与简办红白事、志愿服务可兑换生活用品,形成“小积分撬动大文明”的治理格局。
培树文明乡风,不能仅靠村民自觉,更需有组织的规范引导。盘点全省各地文明乡风建设的优秀创新案例,一个鲜明的共性跃然眼前:党建引领是保障,坚强的基层党组织在重塑文明乡村风尚中发挥了核心作用。
二
午后阳光斜照,宗祠大厅里坐满了人,返乡乡贤带来的“知识改变人生”主题讲座,吸引上百名村民到场聆听——今年春节期间,安溪县感德镇霞春村洋美宗祠化身课堂,传递崇文重教理念,赢得广泛赞誉。
行走八闽乡村,可见一座座宗祠散落其间。这些承载着乡愁记忆、凝聚着血脉亲情的独特文化空间,如何在文明乡风建设和乡村治理中焕发新生?泉州的实践,提供了有益参考。
作为全国农村移风易俗工作试点市,泉州拥有宗祠约5000座。近年来,当地创新探索宗祠活化利用,以“四个转化”推动传统宗祠的现代转型:将祠堂空间拓展为乡村文化礼堂,将族规宗法转化为现代村规民约,将祭祀功能转化为文明新风阵地,将光宗耀祖观念引导为乐善好施的公益文化;拓展宗祠功能、培育骨干力量、丰富活动内涵,显著提升移风易俗工作的覆盖面、渗透力与实效性。
在泉州,每年以移风易俗为主题的文艺会演、曲艺表演、情景剧、微电影展播等丰富多彩的活动,在各祠堂轮番开展。有些较大的宗祠还开辟出百姓书房空间,发展成研学基地、非遗传承基地、历史纪念馆等,成为教育后人、倡导公序良俗的阵地。
活化祠堂载体,弘扬文明新风,泉州的做法获评全国移风易俗优秀创新案例。
同样因地制宜、用好地方特色资源,南平武夷山市传承朱子婚礼文化、扎实推进移风易俗的探索也入选了全国移风易俗优秀创新案例。
武夷山市五夫镇是朱熹故里,朱熹在此成家立业,生活了近50年。朱子婚礼在五夫镇盛行数百年,至今每年都举办10多场次的朱子婚礼,已然形成独特风俗。
依托朱子文化发源地优势,武夷山市以全国婚俗改革试点为契机,创新活化非遗项目“朱子婚礼”,推进婚嫁领域移风易俗:提炼《朱子家礼》核心仪轨,按照与时俱进、简化简约原则,编定七环节简约流程及酒店、公园、居家三版现代场景脚本,满足不同新人对婚礼场景的需求。该市还倡导以武夷特产茶礼取代高额彩礼,较大程度减轻婚嫁负担,并连续举办朱子婚礼大典、“山盟海誓·夷见钟情”、“山盟海誓·爱在武夷”等主题集体婚礼,既让新人们深刻感受到婚姻的神圣,也充分体现婚事俭办的婚俗文明。
武夷山市委文明办公布的数据显示,以“重家礼轻彩礼”重塑婚俗观后,当地婚庆支出降低75%,低彩礼率达95%,实现文化传承与移风易俗双赢。同时,以朱子婚礼为主题的体验项目吸引众多游客前来体验和打卡,已成为五夫镇著名民俗文化品牌。
三
省委十一届八次全会强调,着力丰富人民群众精神文化生活,深入推进以文化人工作,加强文化遗产系统性保护和活化利用,繁荣发展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推进优质文化资源直达基层。
建设文明乡风,贵在因势利导,不能“只破不立”或简单“一刀切”,既要破除陈规陋习,也需同步加强优质文化供给,以优质文化之力激扬正气、滋养新风。
展开福建和美乡村新画卷,文化元素多彩缤纷。
厦门市翔安区构建“群众点单—专家配餐—实践转化”闭环体系,以“现场加会场”“讲理又讲技”等形式,把党的创新理论、惠民政策、文化赋能、致富技能等“干货”转化成为人人听得进、学得懂的“真经”,探索出一条“讲理论促思想扎根、讲技能促能力提升、讲文明促乡风涵养”三位一体实践路径。
漳州市长泰区岩溪镇珪后村推崇“忠、义、勇、孝、贤”文化,评选“孝子”“贤媳”,该村叶氏宗祠“追远堂”鼓励生男生女均可参与“点灯”仪式,有力破除重男轻女陋习;龙海区东园镇厚境村作为曾子后人的主要聚集地之一,探索“传统文化赋能乡村建设”路径,建设曾子文化讲堂,提倡“不修庙宇修学堂”,将孝老敬亲、邻里和睦、勤俭持家等文明风尚融入日常。
永泰县嵩口古镇对古厝、古街进行针灸式改造,打造诗社与书屋、民俗博物馆等文化空间,塑造“李梅文化节”等活动品牌,实现乡村文化振兴与文明建设的深度融合。
宁化县推出“文明实践赶大集”活动,把健康义诊、政策宣讲、便民服务、文化展演等融入乡村集市,让“文明实践集市”成为群众家门口的“惠民日”“学习日”“欢乐日”,在丰富乡村生活中推动移风易俗;尤溪县选派文化特派员到村驻点帮扶,推行“量化式”工作任务,实施“滴灌式”项目服务,使基层文化服务更有针对性、基层文化治理更具实效性。
……
守护文化根脉,丰富文化供给,焕发乡村活力。八闽各地正以春风化雨的方式,让思想扎根、文化润心、文明成风,为和美乡村注入持久动力。
成风化俗,非一日之功。
文明乡风是乡村振兴的灵魂工程、筑基工程,需要久久为功。我省将总结推广各地文明乡风建设的经验成效,以实施文明乡风建设工程为抓手,汇聚各方力量,统筹推进文明培育、文明实践、文明创建,坚持不懈做好以文化人工作,积极推进移风易俗,培树文明乡风,努力让“文明有象”的和美乡村遍布八闽大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