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进中国丨“小傅,咱种的粮增产啦!”

市县动态 | 人民网 2025-07-20 09:19

“小傅,咱种的粮增产啦!”

眼下正是闽西山区早稻收割、晚稻插秧之时,53岁的农户傅万生在地里忙活,一测收成,发现自家的稻田亩产增产了近百斤,高兴得一个电话打给自己的“种田师父”分享喜讯。

长汀县万亩水稻田呈现出渐变色的丰收之美。人民网 李唯一摄

小傅全名叫傅桥,是福建省龙岩市长汀县的90后“新农人”。十几年前,大学刚毕业的他回乡一头扎进田里。问他为啥?“想让家乡的水稻产更多粮,想让乡亲们种地不再那么辛苦。”傅桥戴着副眼镜,文质彬彬的,看起来跟印象中的农民“不沾边”,话却说得底气十足。

傅桥家的稻田,俨然被高科技“全副武装”:高效低损的联合收割机在前头收割,大面积“横扫”的高速插秧机跟在后头插苗;多光谱遥感无人机在高空全景监测,实时回传一张张可以观察地势平缓程度与浇灌水流方向的“稻田处方图”……

“让种子喝到水,水稻才会长得好。”“稻田处方图”在傅桥手中的遥控屏幕里清晰可见,田里哪儿“水上不去”,哪儿“积水过多”,一目了然、尽在掌握。

多光谱遥感无人机的回传画面。受访者供图

“优质稻增产离不开这些‘家伙什儿’。”傅桥说。不过,他又卖了个关子,“在长汀的土地上,粮食增产可远不止靠‘高科技’。”

那是靠啥?

“得从长汀人民的一件‘大事’说起。”傅桥说。

长汀曾是我国南方红壤区水土流失最严重的地区之一。曾几何时,在这片贫瘠的土地上,别说种粮食,连土都固不住。用八个字形容,就是“山光、水浊、田瘦、人穷”。

长汀县罗地草山(1981年)。长汀县水土保持中心供图

傅桥清楚记得昔日老宅后头那寸草不生的“火焰山”——“三天没雨便旱,三天有雨便涝”。“那时候,父亲整天守着‘望天田’,为家里还没膝盖高的水稻发愁。”傅桥叹了口气,“一下雨,水稻全被黄泥水冲倒了。”

为了让“荒山披绿”,也为了“拔掉”水土流失带来的“穷根子”,1999年起,长汀人民先用十年“退荒复绿”,又用十年“变荒为宝”。正是这场持续数十载的“绿色接力”,书写了专属于长汀的“绿色奇迹”。昔日山光岭秃的“火焰山”变成了瓜果飘香的“花果山”。

长汀县罗地草山(2022年)。长汀县水土保持中心供图

在长汀县水土保持中心,负责人岳辉用两组数据说起这场“沧桑巨变”——1999年,长汀县的水土流失率是23.82%;2024年,这一数据已减少至6.31%,低于福建省平均水平,达到国内先进水平。

山上“披了绿”、固住土,就种得下粮、种得出好粮。

傅万生是个种粮“老把式”,据他回忆,以前,山上没有足够的树木和水源,本该用来种田的秸秆,都被拿去烧火、喂牛了,无法实现秸秆还田,土壤肥力就不足以种田。

水土流失治理后,“粮仓”日益丰盈。“小傅带着我们开垦荒地、秸秆还田,土壤变得肥沃了,可用来耕地的面积越来越大,水稻产量也一年比一年高。”傅万生说,“‘绿水青山’果然是‘金山银山’!”

长汀县露湖村石壁下水土流失治理前后对照图。长汀县水土保持中心供图

学以致用,反哺家乡,让“科技风”吹进稻田间,是傅桥藏于心中对“根”的深情。这位年轻人通过改良土壤、引进新种、“玩转”科技,带着乡亲们收获漫山遍野的稻花香,粮食产量不断刷新纪录。

2022年10月,长汀县局部试种新引进的水稻品种“福香占”,单季平均亩产干谷670公斤,创下该品种在福建省的最高亩产量。

“拿下‘全省第一’后,我们立马向全县适合种植的河田、大同、策武、红山等乡镇推广水稻新品种种植,带动大家增产增收!”傅桥说。

五年来,长汀县不断引进水稻新品种和种植“黑科技”,粮食总产量从水土流失治理前的低产状态,跃升至2024年的17.58万吨,种植面积达38.67万亩,总量与增量均居龙岩市首位。

政府引导、群众参与、科技支撑、产业反哺,“长汀经验”已从区域实践上升为国家生态治理的重要参考。

长汀山林湖泽新貌。人民网 李唯一摄

能够带动200余户种植大户把各家水稻的平均亩产提升到八九百斤,再提升到今年的一千多斤,傅桥的心里头如同“抽穗扬花”的稻谷,一次次迎接丰收。

赶上夏收,粮食亩产的又一次增加,让他心里更“踏实了一分”。不过,他的“野心”可不止于此。

“今年,我还要带大家试种新引进的水稻品种‘野香优676’,让更多稻农种出‘吨粮田’。”岁丰年稔,金黄的稻浪在田间“翻滚”,“新农人”的梦想正在“花果山”的沃土上开花结果……(唐维红、余尤宜、胡琳、李唯一、林晓丽、杨灏昱、李昌乾)



新闽网客户端下载 新闽手机网 新闽网微信公众号二维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