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区走出“百强县”
红军飞跃汀江,直取龙岩上杭。古田会议彪炳史册,其发生地——福建省龙岩市上杭县是著名的革命老区。
从古田会址驱车大约二十分钟到蛟洋产业园,宛如历史到现代的场景“切换”。沿途,听当地干部提起当地有座紫金山,上杭人都把它叫作“金山”。
“金山”倒是名副其实。当地流传着这样一句俗语“铜娃娃戴金帽子”,说的是紫金山上面是金矿,下面是铜矿。
早在来上杭采访前,记者就听说,三年前,这里成为唯一一个跻身全国“百强县”的原中央苏区县。
群山环绕中的老区,是靠资源“吃老本”,还是靠产业“翻了身”?带着这样的疑问,记者走进了当地的蛟洋新材料产业园。
在园区管委会大厅,有一张“循环经济产业链示意图”,看起来“盘根错节”,如同根系下延伸出“根须”,而“根须”下是更细小的“触角”。
“产业园的诞生始于一家本土企业,而产业链的最开端,原本是为了处理生产废料。”上杭工业园区管委会产业发展科科长刘敏英指着产业链示意图最上端的“根系”对记者说。
紫金铜业。人民网 李昌乾摄
这家“因企设园”的企业叫作紫金铜业,正是依托于紫金山的铜矿顺势而生。起初,紫金铜业并不看好在位于山区的上杭设厂,其中一大难题,就在于当地几乎不存在配套设施。
“我们工厂年产40万吨铜冶炼,伴随着产生100万吨的硫酸‘废料’,往外运很困难、成本太高,本地又消化不了。”紫金铜业有限公司党支部书记、监事会主席陈磊坦言,在建厂之初,工业废料如何处理成了个让人头疼的问题。
于是,当地从省外引进了第一家下游企业——瓮福紫金。这是一家磷酸生产企业,磷精矿在硫酸的反应下生成了磷酸和磷肥,这样硫酸从“废料”变成了“原料”,废料处理问题迎刃而解。正因此,紫金铜矿顺利落地,奠定了化工园区的基础。
本来是为了消纳危化废料,不承想“无心插柳柳成荫”——磷酸的生产又产生了石膏等副产品,于是又引进了石膏加工企业,就这样一家接着一家地引进,产业链像食物链一样“吃干榨净”。蛟洋产业园逐步发展出金铜冶炼及深加工、硫磷氟等化工、新能源新材料产业,不论是上下游产业链,还是各条产业链间都环环相扣,形成特色循环经济产业链。
如果说金铜产业是基于当地资源所做的延伸,那么抓住风口发展锂电池产业,就是上杭立足产业基础做的选择,开启了“无中生有”的道路。
“新能源汽车的兴起,让我们意识到本地的产业刚好契合风口,可以基于化工产业延伸出锂电池产业链。”在刘敏英看来,当地从2017年开始立足金铜产业、布局以锂电材料和半导体材料为主的新材料产业,且在随后的几年间项目建设及陆续投产,给“十四五”期间上杭跃升“百强县”提供了发展支撑。
位于园区的福建优锂新能源有限公司(以下简称优锂新能源)是一家新能源电池综合回收利用企业。企业的生产车间今年3月部分建成投产,车间的一个展示台摆放着几个玻璃瓶,标注着铜粉、铝粉、黑粉等——这是新能源电池回收利用的“产物”。
新能源电池回收的“产物”。人民网 李昌乾摄
“我们将回收的磷酸铁锂电池进行破碎、拆解,筛分出铜、铝和黑粉,再将黑粉分离出磷酸铁和碳酸锂。”优锂新能源副总经理林凡说。
由于园区配套产业链的完善,这些拆解分离出来的金属元素都可以就近利用。“铝箔可以用来做电池正极材料,铜箔做负极材料,园区有一家电池生产企业,我们将磷酸铁和碳酸锂供给他们,又可以合成磷酸铁锂,变成正极材料。”电池回收处理后又可以生产电池,形成了闭环,林凡说,目前企业的处理能力是大概日均4万辆车,还在慢慢扩产能。
在优锂新能源的车间里,工作人员在作业。人民网 李昌乾摄
现如今,上杭县内就可实现75%锂电池原材料成本供应,构建起“锂矿开发—电池原材料—储能系统—回收利用”储能全闭环产业链,而上杭还在不断延长产业链。
“缺什么就补什么。”刘敏英介绍,上杭县正发挥紫金矿业应用场景和新能源新材料产业链优势,创新“券商+基金+产业”发展模式,成功引进数家无人驾驶企业,加快布局发展无人智驾集群。
2024年蛟洋新材料产业园实现产值503.8亿元,税收5.63亿元。从卖资源到产业创新,从“一枝独秀”到“春色满园”,纵观蛟洋产业园从无到有、从有到优的发展历程,可以窥见居于群山间的上杭如何利用好资源禀赋“步步为营”,乘上时代风口,一跃成为独一无二的老区“百强县”。
2024年,上杭县GDP突破550亿元,财政总收入达53亿元,稳居龙岩市首位,连续九年跻身福建省“县域经济实力十强县”,连续三年入选全国县域综合竞争力百强县。(林晓丽、李昌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