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明明溪县梓口坊村:侨村有特色 文明风貌新
梓口坊村学生参与为老人过集体生日活动。
村容村貌。
村干部戴清华(左一)在市侨益司法保护中心运用远程视频调解涉侨民事案件。
三明市明溪县沙溪乡梓口坊村是周边有名的侨村,文明乡风建设突出“侨”村特色,如今,村里的文明风貌有了新变化。养护院里,村干部俯身细问老人饮食情况,详记在工作笔记本上;柑橘园内,农户们忙着疏枝剪叶,让每一颗果实都能充分沐浴阳光;村部会议室里,烘干厂建设讨论正酣,乡音里汇报着最新的进展。
今年上半年,梓口坊村新晋“全国文明村镇”,乡风文明的根系在这片土地上不断延伸,展现出新侨村的新面貌。
侨村新治理
村部会议室,村“两委”干部围坐议事的身影时常可见,每周例会成为破解难题的“金钥匙”,从田间琐事到发展大计,大家群策群力。
“党员队伍带头是关键。”村党支部书记戴清华说。村里每年培养1至2名优秀青年成为入党积极分子,严格考察,为村党组织注入新鲜血液。针对出国党员多的特点,设出国党员联系岗、侨眷关爱岗等7个特色岗位,开展微信群组织生活、云端党课等,让海外游子始终能够触摸到家乡脉动。
在平安综治工作中,“小事不出村,大事不出乡”是梓口坊村的治理密码。依托“清华调解室”、巾帼志愿服务队等载体,村里常态化开展“爱心敲敲门”活动,将矛盾纠纷化解在院坝邻里间,打造“侨乡枫桥展示馆”,融合“枫桥经验”与侨乡治理实际,解决侨乡治理中的各类问题。
党员带头倡新风。村里举办婚丧简办座谈会、婚俗讲座,邀请县新时代文明实践站的文明典型和村里德高望重的长辈,讲解移风易俗生动案例。利用微信公众号等新媒体平台,以“线上+线下”的宣传模式,扩大宣传覆盖面,让文明理念深入人心。
党建文化公园内,“家风家训”栏格外醒目。黄、邓两姓占全村三分之二人口,孝老爱亲等家风,融入村规民约。近10年来,梓口坊村成功调处80余起纠纷,保持“零上访”的纪录;80余名“好婆婆”“好媳妇”在“最美家庭”评选中脱颖而出,孝老爱亲的美德在侨村代代相传。
服务暖民心
在梓口坊村,三成村民远在欧洲务工经商,450余名留守老人与儿童,成了全村共同的牵挂。
“守好家,就是对海外亲人最好的交代”,戴清华的话道出了全村人的共识。
作为全国敬老模范村,村里的医养结合中心早已成为老人们的幸福港湾——2016年建成的这座综合养护院,集医疗、娱乐、膳食服务于一体。
“每天有菜有肉有汤,我一个人在家还没吃得这么丰盛。”年过古稀的黄大爷每天都会到养护院的长者食堂吃饭,他的子辈、孙辈都在国外,家里只有他一人。“来这边吃饭的人,情况都差不多,子女基本都在国外。我们每天来这里和大家吃饭、聊天,很快乐,也很幸福。”黄大爷说。
在长者食堂,老人们每月只需缴纳两百多元餐费,就能享受到每餐两荤两素一汤的热菜热饭。对于行动不便的老弱病残人士,新时代文明实践站专门安排志愿者送餐上门。养护员定期协助村医为老人开展健康体检、建立健康档案,帮助老人领取药品等。
遇到养护院内每月一次的集体生日会、重阳节的团圆宴,村民们自发地将家里的瓜果时蔬送到食堂,逢年过节还会送些鸡鸭鱼肉为老人们改善生活。食堂门口的公告栏里,详细地张贴着养护院的收支情况登记表,每一笔爱心捐赠都记录在册。
不仅如此,村集体每年从村财中预留10万元养老补助金,村里在外的能人和侨胞自发成立养老基金会,源源不断的爱心滋养着侨村的敬老事业。
文明更兴村
孩子是村庄未来的希望,在关爱儿童方面,村里与县检察院共建“侨守语待”司法管护基地,“四对一”帮扶机制让每个孩子都能感受到“爱心妈妈”“临时哥哥姐姐”的陪伴。廊桥边的“我们的节日”主题活动、巾帼志愿服务队的“爱心课堂”,让孩子们在温暖中成长,也让海外父母多了份安心。
文明村离不开富民的举措。眼下,在沙溪乡梓口坊村的裕登农业粮食烘干厂建设现场,机器轰鸣,工人正加紧安装设备。“以前农户晒谷难,湿谷得拉到外县卖,现在烘干厂8月底就能投用,建成后每天能处理100吨粮食。”企业负责人林金玲介绍。
不止于粮食产业的深耕,梓口坊村还立足本地自然禀赋,在特色种植领域开辟出增收新路径。走进梓口坊村,连片的柑橘园在阳光下舒展着油绿的枝叶,沉甸甸的果实吮吸着养分——这是村民口中的“金果子”。
侨胞的家乡情结化作反哺行动:4名党员侨胞带回400余万元资金创办经济实体,带动乡亲家门口就业;全村90%的土地通过租赁流转,80%的林地通过“林票”模式盘活,提高土地利用效率,增加村集体和村民收入;5家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入驻,为村集体带来稳定收入。多样化的产业发展为村民提供了在家门口就业增收的机会,吸引部分外出人员回流,有效缓解人口空心化问题,也强化了村里的文明建设。(王翠萍 文/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