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童年游戏到学校课程,攀树课“出圈”密码何在?
说起爬树,许多人的记忆或许还停留在童年乡野间孩子们恣意攀爬的顽皮身影。然而,这项看似朴素的技能,如今却成为高校里一门能修学分的正式课程,在福建厦门大学甚至火爆到“一课难求”,有学生表示大学四年都未能抢到一次。
从儿时游戏到进入学校课堂,攀树课凭何魅力“出圈”,这门课究竟教什么?攀树这一技能,在日常的城市生活、生态保护与科研中又贡献怎样的独特价值?
不是简单的锻炼,而是用身体去翻阅自然教材
谈及课程引入契机,厦门大学体育教学部户外研究室主任、攀树课授课老师郑达雄告诉记者,2011年,时任厦大校长的朱崇实在国外考察时发现,攀树课在许多国外高校备受欢迎。
攀树课与攀岩运动较相近,学生练习如何借助于绳子、各种锁扣等工具爬树,完成上升、下移、飞跃等动作,实现在大树间自由穿梭。
怀着借鉴国外高校的课程经验,教会学生一些特殊应急逃生技能的初衷,他回国后便推动学校体育教学部研究引入该课。
厦门大学的攀树课于2012年9月正式推出,课程设立前,学校邀请香港专业攀树师对授课老师进行培训,经过实践教学经验,郑达雄还成为中国大陆首位获得国际树木学会(ISA)认证的职业攀树师。“这个认证主要考察树木知识与风险评估、攀树技术与绳索技能、树上作业与安全实践、理论基础与专业规范等方面,这为日常教学提供了专业指引。”
在郑达雄看来,攀树课学的不仅是“爬树”,还有学生对自然生态的深度感知。学生可以学到树木学、城市树木管理等知识,进而培育保护树木、热爱自然的生态意识。还对学生身心产生挑战,培育了学生临危不乱的心理素质,及互助合作的团队精神。
“这门课并不以简单锻炼或教科书授课方式存在,它是置身其中、用身体去翻阅自然教材的体悟”“通过攀树体验,可以看到高处独特的风景,内心格局也随之打开”……学生纷纷评价道。
在日常实践教学中,郑达雄介绍,他们通常会在校园内挑选树形结构安全、美观、结实的树木教学,主要以10米—15米的树木为主,树种包括芒果树、香樟树、柠檬桉、朴树等。课前,教师们会亲自对被攀爬树木进行“踩点”,保障攀爬树木足够安全。
课程开展前也有精心、复杂的准备工作。“我们有严格的安全措施,绳索、保护装备一样不少,且全经过安全测试,符合国际标准,加上专业授课老师指导,很安全。”郑达雄介绍,学生攀树时也会在树上设定防下坠装置,攀爬者也被要求佩戴头盔、腰带,防滑鞋等保护装置,进行热身活动后才能上树。
日常教授攀树课是否会损害树木,影响其生长呢?“攀树前我们会安装树木保护器,保障攀树所用绳索穿过保护器运作,不与树木产生直接摩擦,从而避免树皮磨损。”郑达雄介绍,他们日常也会对树木进行养护,如清理树下一些小的绿植、灌木,避免其抢夺树木养分,清理后,还会铺设树叶和木屑,在增加腐质有机物促进树木生长的同时,也防止地表被压实硬化。
为学者提供全新视角,在有限空间实现人与自然双向奔赴
随着科技进步,攀于高处,已不是难事。攀树技能在日常生活中又有哪些具体应用场景?
“攀树技能背后藏着一些不可替代的价值,在推动生态科研创新等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郑达雄举例,如在生态环境保护领域,攀树技能可应用于树木冠层研究、濒危树种采集、鸟类环志、昆虫观测研究等方面,为学者研究生物多样性等提供了全新视角。
郑达雄曾多次参与生态科研考察,还前往西藏攀登过高达101.2米的藏南柏木Ⅰ号。“树木拥有庞大的生态系统,一些巨树树冠上栖息着上千种植物与昆虫,它们具有重要的研究价值。”
此时攀树技能的优势便得以显现,以云南高黎贡山生长的多种珍稀附生兰花(如带叶兜兰等)为例,它们栖息在高大的乔木树冠层,必须借助攀树技能才能安全抵达这些“空中花园”采样,对其生存状态等调查,从而推动相关生态研究与保护工作。
而且,专业的攀树师还掌握树木学知识,通过攀树技能还可以对一些濒危、珍贵树种进行种子采集,进行人工繁育,可有效提高繁殖效率、扩大种苗规模。
另外,利用攀树技能,郑达雄还对国家二级保护动物——海南凤头蜂鹰巢穴幼鸟进行过环志安装,以便监测它们的生活习性、迁徙规律等,助力鸟类保护研究工作。
据了解,厦大生命科学学院还将攀树课列为必修课。“学院生物专业学生,时常去野外实习或进行动植物、菌藻类标本采样活动,此项技能也推动了其在生态领域的研究进展。”郑达雄说。
“攀树技能还服务于城市应急与树木管理等工作。”郑达雄解释,像厦门这样的沿海城市,不可避免的会遭遇台风。如:2016年9月,台风“莫兰蒂”登陆厦门,造成65万棵树倒伏,交通严重受阻。
在抢险救灾中,攀树师们发挥了关键作用。郑达雄也带领厦大攀树队成员,参与台风灾后清理工作,清理倒塌树木和树上高空挂枝。
“有别于城市主干道,体积庞大的高空吊车难以进入灾后一些狭窄空间开展作业,这时攀树师们运用绳结和锁扣配合,就能轻松带着工具上树。”郑达雄表示,相较大型机械,这种方式更灵活、效率更高,修剪也更精细。而后,每逢台风来临前,攀树师们会提前评估高大树木的状况,适当修剪枝条,防止树木倒伏,保障居民安全。
这样的作业方式,还适用于日常狭窄小巷树密遮光的场景。这时,攀树师们便化身人与树的“空间调节师”,用绳索轻捷升空,为拥挤小巷过度伸展的巨冠“理发”,在有限空间实现人与自然双向奔赴。
此外,厦门还有上千种登记挂牌的古树名木,需攀树师们定期维护。郑达雄介绍,他们有过城市树木管护等方面知识学习,可定期评估树木健康,及时处理病虫害,保障古树健康生长。
融入自然教育理念,在大树高处亲近自然
在我国,攀树作为一项新兴的体育和教育活动,正逐渐被一些学校接受。除厦门大学率先开课外,四川大学、上海交通大学等高校也开设了此类课程。
除高校外,浙江省杭州市钱塘区学正小学也开设了攀树课,颇受家长欢迎,他们甚至希望开设爬树亲子课。此外,攀树体验活动还被作为自然教育的一项创新形式,在植物园等特定场地规范开展。
从儿时游戏到进入学校课堂,再到自然教育创新内容,攀树课究竟凭何魅力“出圈”?
“孩子的攀树经验被视作童年的一部分,甚至很多人在年长后,仍然有挥之不去的爬树情结。”上海辰山植物园研究员王西敏告诉记者,曾经在广袤的农村,爬树等活动几乎是每个孩子童年时期的标配游戏。但随着社会城市化进程,“自然缺失症”现象普遍存在,孩子们的自由攀爬活动常被视作危险动作被家长阻止。
现代的娱乐活动中,电子设备占据了他们大多的休闲时光。“但人都有亲近自然的天然需求,在自然中的快乐和松弛感,是无可替代的。”王西敏表示,爬树这种体验活动满足了让孩子回归自然的需求。
并且,它有独特的体验感。相比攀岩等运动,它更有回到童年的亲切感,运动强度也适中,符合青少年成长需求;相较传统“自然体验”项目(如观鸟、自然笔记等),它又更具探索和挑战感,不仅可以锻炼学生的力量和身体协调性,还能在亲近自然的同时学到许多野外生存知识。
随着攀树课程火热“出圈”,有不少学校想引进此课程,还有一些高校表示,推动攀树课程和相关科研机构合作也将有很好的前景,甚至这个课程还可以成为学校生态文明教育的“示范课程”。
学校在引入攀树课程时,应考虑哪些核心条件?郑达雄表示,学校重视与政策支持是前提,需充分认可其独特的教育价值,且要有稳定经费保障专业器材的采购与更新。
对师资和场地也有要求。“攀树课程知识和技能体系区别传统体育类课程,需对教师进行专业培训,以掌握不同教学目标、学生安全引导、树木维护等工作。”郑达雄表示,场地条件上,则要求拥有至少10棵健康安全且高度适中的非主干树木,以保障纵向、横向移动距离。此外,每次授课规模宜控制在20人以内,以两人一组方式进行,确保教学安全与质量。
“在课程设计方面,也应注重知识、情感、互动协作层面教学目标设立,尽可能的将自然教育理念融入到攀树活动中,建立人与自然的联结。”王西敏补充道。
从记忆中的童年枝头,到如今的大学课堂,攀树课架起的,不只是一根通往树冠的绳索,更是一座连接人与自然的情感桥梁。当学生们在树影摇曳间向上攀登,他们抵达的,不仅是大树高处,更是一个关于生命、勇气与责任的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