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美荔城:奏响治理“新乐章”

市县动态 | 东南网 2025-10-23 08:55

东南网10月23日讯 (福建日报报业集团记者 陈汉儿 通讯员 蒲凡 陈凯)

荔城区是莆田市中心城区,常住人口约77.4万人,经济繁荣、人口密集,市民群众的利益诉求多元复杂,对基层社会治理水平有着越来越高的要求。

综治中心立足政法职能,是推动各部门依法履职、合力开展矛盾纠纷预防化解、深化社会基层治理的重要平台。去年来,荔城区通过资源整合、机制创新、协同联动,打造1个区级综治中心、6个镇(街)综治中心,推动纠纷源头化解、多元共治,积极回应人民群众新要求新期待,努力解决人民群众“急难愁盼”。

荔城区委书记杨兴斌表示,要牢记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打造共建共治共享的社会治理格局”“推动社会治理重心向基层下移”的重要指示精神,加快推动基层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坚持和发展新时代“枫桥经验”,全域提升“党建引领、夯基惠民”工程,用好“全市一张图”平台,全面推进综治中心规范化建设,努力实现让群众每一件矛盾纠纷都“有人办、依法办”,奋力提升平安建设工作水平,不断增强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

端口前置 优化解纷模式

家住荔城区新度镇的林伟明(化名)在一家医药公司做仓库管理员已有6个年头。上月初,老板未作说明便将其口头辞退,且不再回复任何手机信息。这让林伟明十分不满。

“我当时只是抱着试一试的心态过来看看,没想到真给我解决了。”林伟明回忆道,他在区综治中心窗口登记好信息后,很快就有荔城区劳动仲裁委员会的工作人员联系他,来到中心一层调解室一看,相关人员全到齐了。

半个小时以后,林伟明面带轻松地走出调解室——在工作人员的释法说理、沟通调解之下,企业负责人依据仲裁结果,当场向林伟明转去经济补偿、年休工资共计19600元。这让林伟明一下有了离职再就业的底气,一场劳资纠纷也就此化解。

步入荔城区综治中心,窗明几净、布局开阔,大厅8个窗口受理事项各不相同,工作人员对来访群众诉求进行初步登记、分类,简单事项当场解答,复杂问题录入系统,流转部门分类办理;中心内部,物业纠纷调解室、金牌调解室、“两代表一委员”工作室等17个功能室“明牌”开放,在这里,5名专职调解员常驻、5名律师和39名法律咨询专家轮驻,协同其他专业力量,提供法律援助、心理咨询、纠纷调解、法律服务四类16项服务。

部门协同,高效运转。去年8月投运之初,荔城区综治中心整合公安、法院、检察院等政法部门,将矛盾纠纷联调中心、诉非联动中心等9个区级职能中心集合一处,同时依托各级综治中心,创新嵌入信访接待模块,探索信访、解纷深度融合、一线推进、多元化解。

“过去群众遇到一起纠纷,可能要反复跑多个部门,费时费力。”荔城区委政法委常务副书记陈燕锋说,“综治中心的成立,就是要打破部门壁垒,构建‘一站式受理、一条龙服务、一揽子解决’的综合化治理、实体化联动模式,推动矛盾纠纷源头预防、前端化解。”

一组数据,让综治中心建设带来的获得感更加具体实在:今年以来,中心共化解矛盾纠纷1439件;接待信访初访155件,办结137件,化解131件。

精准施“治” 保障特殊群体

平缓的坡道直抵大厅,感应玻璃门第一时间开启,右边,备用辅助器具整齐码放,左侧,低位导诉台适配轮椅高度……近日,镇海街道肢体残疾人林铁如从荔城区综治中心的大厅进入残疾群众接待室,一路“无碍”。

“坐轮椅不方便,这里的硬件设置真的很贴心,我一颗忐忑的心一下就被抚慰了。”林铁如笑着告诉记者,自己平时出门少,这回是来窗口申请家庭无障碍改造项目。

关注残疾人等弱势群体权益,是巩固提升社会治理的重要内容。政务服务场所的一砖一椅,看似小事,实则关系着残疾人生活的便利“指数”。

推开中心第一调解室(无障碍调解室)的玻璃门,墙面上,悬挂着8名涉残矛盾纠纷调解辅助人员的详细信息及联系方式,其中包括盲文老师、手语教师、特教教员等。去年起,荔城区综治中心依托市、区残联,建立常态化沟通协调机制,邀请残联工作人员、志愿律师、心理辅导教师等入驻调解室,借助专业力量,联合开展涉残疾人矛盾纠纷调解。

“通过无障碍、普惠均等的服务环境,以及常态化、顺畅高效的工作机制,打通残疾人在解决纠纷过程中的难点、痛点、堵点,让特殊群众享受到更细、更实的服务。”派驻区综治中心的残联工作人员许志军说。

矛盾联调、问题联治、事件联处、平安联创……综治中心作为困难群众获得法律服务的重要窗口,线下链接莆田市维护残疾人合法权益多元解纷中心,线上联通“全市一张图”大数据指挥平台,要求有关职能部门及时回应残疾人诉求,让便捷高效、智能精准的解纷服务惠及广大特殊群体。去年底,全国残疾人法律服务和多元解纷工作现场会在莆田召开,荔城区综治中心作为观摩点之一,介绍推广涉残疾人解纷服务、权益保障先进做法。

多元共治 破解治理难题

“您好,我是区城管执法局的工作人员,就您反馈的‘西天尾镇东星社区有烧烤店占道经营’一事,向您作个说明……”11日上午9点半,荔城区综治中心二层综合指挥中心,轮值的区城管执法局干部许超杰正在就一起12345投诉件做线上调度。

这个国庆假期,荔城区西天尾镇东星社区有居民投诉“九华大道一烧烤店占用辅道摆摊”,经社区、乡镇初步处置后,仍不满意并再次向社区网格员反映要求上报。当天经研判,该烧烤店夜间向外摆摊,所处范围仍在夜市设立的经营活动区间内,完全合规。因此,才有了开头那通电话。

吹哨报到、接诉即办、部门联办……荔城区综治中心内,常驻信访、人社、残联等7个单位,住建、教育等11个单位轮驻,其他单位按需约驻,形成“常驻力量为主、轮驻力量补充”的工作格局,尽可能把“只进一扇门、办结所有事”落实到具体实践的方方面面。

不仅如此,依托“全市一张图”大数据指挥平台,综合指挥中心构建每日研判会商制度,聚焦群众“急难愁盼”问题,每天由一相关职能部门工作人员“当值”,到场开展线上研判会商,镇街一级无法处置的事件,由区级调度、推动解决。该体系建立后,执法力量向下沉,民情民意往上走,真正让基层“末梢”变治理“前哨”。

“部门轮驻、会商调度机制,旨在督促相关职能部门各自领单,及时处置反馈,自下而上破解基层‘手短力薄’、部分难题无法处理的困境,打通基层治理服务群众的‘最后一公里’,确保各类事件尽量在镇街闭环、问题尽量在镇街终结。”陈燕锋说。

截至目前,荔城区综治中心累计接待群众来访6966人次;各职能部门共录入研判意见555条,会商意见305条,在为群众解决实际问题的同时,更在部门联动、源头预防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

新闽网客户端下载 新闽手机网 新闽网微信公众号二维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