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张蓝图绘到底丨潮涌闽都向深蓝

福建要闻 | 人民网 2025-08-28 10:11

发源于武夷山脉的闽江,流经南平市、三明市等地,在福州市注入东海,全长575公里,流域覆盖福建陆域面积的一半。这一“连山通海”的地理格局,让它成为连接福建内陆与沿海的天然纽带。

闽江不仅是自然地理的坐标,更是经济地理的轴线。福州位于闽江下游,北港与南港环抱南台岛,形成“文化中轴、诗画闽江、魅力海滨”的城市格局,既得内河航运之便,又占海洋贸易之利。

一江碧水向东流。颜家蔚摄

1995年8月,习近平同志在福州市第七次党代会上,明确了“为建设现代化国际城市而努力奋斗”的目标。

30年后的今天,闽江两岸早已旧貌换新颜,蝶变为串联起高质量发展的璀璨经济走廊:总部楼宇鳞次栉比、高端要素加速汇聚,从智能制造到数字经济的产业园集群星罗棋布,一批批本土企业在这片沃土上茁壮成长,展示着福州向现代化国际城市迈进的坚实步伐。

规划蓝图变为现实

临江听风谈兴浓,共话产业新蓝图。在闽江流经福州的地域,多层次的产业协同尽显经济腹地优势。

习近平同志早在1991年就深刻阐述了江海开发对振兴福州的意义,强调“福州的优势在于江海,福州的出路在于江海,福州的希望在于江海,福州的发展也在于江海。”

1992年7月,习近平同志明确提出建设“闽江口金三角经济圈”——陆域加快建设福马线、福厦线两大工业走廊,海域加快开发粗芦岛、琅岐岛等,着力形成沿路、沿江、沿海的三个经济走廊。他强调,“闽江口金三角经济圈构想的提出及其实施,是实现‘3820’发展目标的关键环节和重要步骤,它标志着我市对外开放和经济建设进入一个新阶段,树立了福州的形象。”

福州市台江区金融街。叶民民摄

如今,沿江分布着的福州经济技术开发区、闽侯青口汽车城等工业园区焕发新活力。马尾港周边形成电子信息、船舶修造等产业集群;台江区金融业2024年税收占福建全省四分之一,国家级高新技术企业超350家,成为“楼宇经济”标杆。

闽江沿线的文旅产业蓬勃发展。“闽江夜游”串联烟台山、三坊七巷等文化地标,带动福州获评全国夜间经济新锐十城,沿线的非遗工坊增收31%。

以水为脉,串联起内陆与海洋、传统与现代、生态与产业,福州这片土地书写着“因水而兴、以港强市”的故事,持续塑造着东南沿海经济版图的新面貌。

闽江的涛声,不仅记录着沿岸“生态+产业”的共生共荣,更见证着福州从规划蓝图到经济跃升的铿锵步伐。

现代化产业体系

1992年5月22日,习近平同志在福州市党代会上强调:“必须加快经济建设步伐,做到每3至5年上一个新台阶,尽快改变港澳粤闽台南中国海区域内我们处于‘后排就座’的状况。现在我们组织了一个班子,准备做些深层次的探讨,研究20年后福州市将达到怎样一个发展水平。”

三十多年来,福州儿女始终牢记殷殷期盼,率先“作示范、勇争先”,又一次自信地站在东南沿海城市的第一排。

福州高新区。林双伟摄

2024年,福州地区生产总值达1.42万亿元,又迈上一个千亿级台阶,在万亿城市中实现争先进位。

“成绩单”的背后,书写这样的进阶之路:福州持续激发改革、开放、创新动能,加快培育新质生产力,经济总量向上、结构向优、动能向新,现代化产业体系加速形成。

而大项目支撑大产业、带动大发展,又刷新着数据。

福清融侨经开区内,福耀全球出口基地项目建设热火朝天。该项目总投资32.5亿元,规划年产400万套高端智能车用安全玻璃,预计年产值30亿元,达产后将成全球最大汽车玻璃出口基地。

福州台商投资区内,宁德时代罗源新能源基地项目落地,不仅为福州北翼千亿级产业集群注入强大动能,也让园区内的配套企业为之一振。

这一年已到后半程,福州正对照“施工图”,接续开展“奋勇争先落实年”高质量发展攻坚,行动目标任务是今年全力推动4312个项目提速增效,带动地区生产总值增长5.5%左右。

闽江的滚滚而来,不仅为福州带来了发展动能,更在数字浪潮到来时,激荡出产业转型的全新活力。

新的发展坐标

乘着数字化的东风,福州率先从传统型城市朝着智慧型城市转变。当年凌云健笔绘就的宏伟蓝图,让这座城市的格局之变、产业之变真实地发生:数字经济已成为福州经济转型的核心引擎,不仅实现了规模跨越,更重塑了增长质量。

当传统产业嫁接“数字神经”,产业肌理随之重塑。

长乐作为我国最大的花边产业集群地之一,年产能近100万吨,约占全国的70%。如今,当地的花边生产、针脚之间浸润着“数字”智慧,大大改变了传统纺织产业的质量和效益,这正是数字驱动福州产业变革的缩影。

第八届数字中国建设峰会上,小朋友和机器人互动握手。人民网 陈永整摄

当数字与产业紧密结合,打开的就是未来发展空间。

依靠坚持不懈的科技创新,如今的新大陆是出货量排名全球前列的POS机供应商;经过十余年的深耕,网龙已成为全国数字教育领军企业……

作为观察数字中国的窗口,福州数字经济实力究竟如何?

一组数据给出精准回答:乘“峰”八年,福州落地近800个项目、总投资超7000亿元,带动全市数字经济规模从2018年的2800亿元跃升至2024年的7900亿元,年均增长近20%;数字经济对经济发展贡献度从35%攀升至56%,撑起名副其实的“半壁江山”。

创新驱动下,这份实力更显扎实——福州数字产业的“筋骨”愈发壮实。2024年,全市数字经济核心领域创新企业达115家,其中“独角兽”5家、“未来独角兽”27家、“瞪羚”企业83家,在全省占比达34.84%。

闽江一路向东,滋养出数字经济后并未停歇,奔涌轨迹已悄然为福州勾勒出新的发展坐标。

经略海洋 向海图强

跻身“大城市”的福州,下一个航向在哪里?答案愈发清晰:跨过闽江,直面大海。

沿着“东进南下、沿江向海”城市发展思路,福州不久前召开加快建设全国海洋经济发展示范区推进会,号召全市上下抢抓机遇乘势而上,加快打造更高水平的“海上福州”。

963公里蜿蜒曲折的大陆海岸线,是福州向海而生的天然馈赠。

作为衔接长三角与珠三角的重要海洋枢纽,福州坐拥江阴、可门、罗源湾等深水良港,四大临港产业基地在此强势崛起:江阴化工新材料专区聚集成千亿级产业集群,可门临港基地构建起化工新材料、现代化能源及港口物流等多元产业链条,罗源湾北岸基地引进新能源配套项目25个、总投资超100亿元,共同形成潮头起舞的雄浑产业矩阵。

海洋文明的基因早已深深融入福州的城市血脉。

福州连江开渔。杨柳州摄

158年前,福建船政在马尾诞生,成为一部中国“船”奇的开端。这里开展了建船厂、造兵舰、制飞机、办学堂、引人才、兴海军等一系列强军兴国活动,在中国近代史上留下浓墨重彩的一笔。

1985年,中国第一支远洋渔业船队从福州马尾港启航远赴非洲,更开启了福州人与世界深海对话的征程。

从船政故里的实业兴邦到“新渔人”的跨洋逐梦,宏东渔业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兰平勇等践行者一路探索,在毛里塔尼亚建成了目前中国在海外规模最大的远洋渔业基地,不仅给当地带来了就业,还为毛塔员工提供捕捞、加工等专业培训。

在经略海洋的时代命题下,福州以技术突破解锁海洋经济新赛道。

兴化湾上,全球首套与可再生能源相结合的漂浮式海上制氢平台“东福一号”持续发力,其制氢技术与深远海风电、光伏的融合应用前景广阔。

目前,福州氢能领域企业已实现产业链全覆盖:在制氢端,“东福一号”不断产业化规模化;在储运端,福大紫金团队的高效低温低压合成氨技术成功推广;在加氢端和燃料电池端,雪人股份和福大紫金都有相关业务……

从滨江到深蓝,福州的城市发展逻辑正在发生根本性变革。这种转型不仅是地理空间的拓展,更是依托海洋文明构建开放型国际城市的战略升级——以海洋为纽带连接世界,以产业为支撑融入全球。

“福州是有福之州,福州人是有福之人。”这座城市朝着“建设现代化国际城市”目标,带领福州儿女从“滨江时代”迈向“深蓝时代”,在开放浪潮中书写新的发展故事,在中国式现代化进程中展现福州别样风采。


新闽网客户端下载 新闽手机网 新闽网微信公众号二维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