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8个城中村、1410个老旧小区“焕新颜” 厦门持续加强基础建设、提升城市能级、增进民生福祉

市县动态 | 人民网 2025-10-23 17:03

人民网厦门10月23日电 (余乃鎏、陈博)“高标准建设现代交通基础设施,通过港口提质、陆域织网、铁路提效、航空升级,打造海陆空铁协同的立体交通体系”“围绕‘住有所居、住有宜居’目标,通过城中村现代化治理、老旧小区改造、加大保障房供给等一系列举措,不断夯实城市基础,优化民生保障”“围绕更高水平建设高素质高颜值现代化国际化城市,统筹生态保护、市政升级、安全韧性和精细治理,既要城市的‘面子’高颜值,又要城市的‘里子’更扎实”……23日,“厦门这五年”系列主题新闻发布会第三场发布会召开,介绍“十四五”时期厦门基础建设发展成就。

本场发布会由厦门市委宣传部常务副部长、市人民政府新闻办主任上官军主持。发布会上,厦门市副市长张志红作主题发布时介绍,近五年来,该市坚持人民城市理念,聚焦交通、民生、市政、安全等核心领域,持续加强基础建设、提升城市能级、增进民生福祉并取得显著成效。

发布会现场。人民网记者 陈博摄

发布会现场。人民网记者 陈博摄

“十四五”期间,厦门致力构建立体交通体系,打造区域联动新格局——在港口方面,五年来持续强化厦门港底层支撑,新建泊位16个(含万吨级以上6个)、万吨级航道近60公里;目前全港拥有集装箱航线187条,覆盖54个国家150个港口;船舶平均在港、在泊时间分别位列全球主要港口第二、第三位。

在陆域交通方面,海沧隧道、翔安大桥等关键工程相继投用,“五桥两隧道一海堤”进出岛通道格局成型;高、快速路总长542公里,路网密度达8.8公里/平方公里,稳居全国主要城市前列;乡村交通全面升级,自然村公路100%硬化、建制村双车道100%通达;BRT在全国率先实现规模化智能辅助驾驶,地铁建成3条线、98公里,地铁线路“岛内成网、三向出岛”。

在铁路方面,东南沿海铁路枢纽基本成型,5小时可通达长三角、粤港澳大湾区主要城市;福厦高铁通车,厦泉漳“1小时交通圈”成为现实;多式联运创新突破,厦门入选国家综合货运枢纽补链强链城市,首创“跨境电商+中欧班列+丝路海运”新模式;推进多式联运“一单制”改革,远海码头铁路专用线打通铁路进港“最后一公里”,近三年海铁联运量年均增速超40%;厦门中欧班列物流新通道辐射共建“一带一路”国家的30多个城市,累计载货12万标箱。

在航空方面,高崎机场通航境内外134个航点、129个城市,往返共建“一带一路”国家的直航客运航线13条,国际中转旅客量稳居国内第四位;货运领域实现突破,投用本土首架全货机;厦门翔安国际机场,作为我国“十四五”期间规模最大在建机场,对标国际航空枢纽,2026年建成投用后,可保障每年4500万人次旅客、75万吨货邮,将进一步强化厦门国际航空辐射能力。

不断夯实城市基础保障,绘就幸福生活新画卷——在城中村治理方面,自2023年4月以来,厦门全面推进108个城中村现代化治理,累计投入62.7亿元,精心打造“微景观”“微公园”等2000多处;规整缆线8055千米,改造管网397千米,建设垃圾屋、公厕526个,城中村实现从“脏乱差”到“四季花”的明显转变。

在老旧小区改造方面,将2000年底前建成的1900多个老旧小区全部纳入改造范围,“十四五”期间累计改造1410个老旧小区,惠及约24.89万户,其中增设电梯2000余部,新增3.38万个路外停车泊位。

在住房保障提质方面,“十四五”期间,共建成5.87万套(间)保障性住房,筹集13.6万套(间)保障性租赁住房;着力构建以“一张床、一间屋、一套房”为主的“住厦来”品牌体系,把新厦门人纳入住房保障范畴,本月14日“求职免费一张床”迎来第10000名大学生入住,“就业五折一间屋”共为新青年群体发放“5年5折租房”补贴超12亿元、惠及超34万人次,还通过“安家不高于4.5折一套房”政策共保障8700户家庭,通过“双困家庭四档租保障房”政策共保障2万户家庭,加强兜底保障。

持续提升城乡建设品质,塑造“两高两化”新形象——在建设韧性城市方面,系统推进海绵城市建设,城市建成区“海绵化”面积占比达44%;大力提升防洪排涝能力,建立排水防涝应急指挥平台,集中整治70个易涝风险点,经多轮强降雨检验,城市内涝点基本消除;建成各类地下管廊587公里,入廊管线超1538公里,新改建雨水管涵230公里,城市地下“血管”更加畅通;建成城市运行管理服务平台,集成12个行业部门56个子系统,接入20万路视频、6.7万个物联感知设备,初步实现“一屏观全域、一网管全城”,城市精细化管理水平得到显著提升。

在优化服务供给方面,“十四五”期间,全市生活垃圾处理能力从5350吨/日提高到7500吨/日,实现原生垃圾零填埋,垃圾分类工作持续位列全国大城市第一名;大力实施污水收集处理设施“三个一百”行动,2020年以来完成投资超170亿元,污水处理能力由91万吨/日提高至212万吨/日,新建改造污水管道804公里,城市生活污水集中收集率从2020年的78.3%提高到2024年的88.3%,污水处理厂平均进水BOD浓度保持在120毫克/升以上,均处于全国领先水平;建成投用海沧水厂三期、西山水厂二期,新建改造老旧供水管网210.7公里,供水能力由234万吨/日提高至269万吨/日,2024年供水管网漏损率为3.43%,在全国日供水量100万吨以上主要城市中持续保持前三水平;新建改造燃气管道400公里,新增管道燃气用户14.2万户,管道燃气用户占比提高至约70%,清洁能源普及率与居民生活品质同步提升。

而在提升环境品质方面,坚持“一张蓝图绘到底”,持续深入推进筼筜湖综合治理;综合提升厦门植物园基础设施和配套服务,成功创建国家5A级旅游景区;持续完善慢行系统,累计建成绿道311.5公里,山海健康步道(云海线、林海线)荣获中国人居环境范例奖;新增和改建园林绿地1849公顷,完成124个公园健身跑道改造;整治修复滨海湿地近150公顷,修复沙滩2.5公里,清理滩面402公顷,为市民游客营造亲绿亲海休憩空间。

“将深入贯彻中央城市工作会议精神,主动适应新的形势变化,以坚持城市内涵式发展为主线,全面加快基础设施建设,持续推进城市更新行动,努力建设创新、宜居、美丽、韧性、文明、智慧的现代化人民城市。”张志红在发布会上表示。

当天,厦门市自然资源和规划局局长柯玉宗、市住房和建设局局长李德才、市交通运输局局长李宗泽、市市政园林局局长蔡伟中一同出席发布会,并分别介绍了五年来厦门市在国土空间规划工作开展、城中村现代化治理实践、推进路网项目建设以及筼筜湖治理等方面的举措、经验和成效等。


新闽网客户端下载 新闽手机网 新闽网微信公众号二维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