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码”上溯源、守护舌尖安全 厦门市食品安全追溯体系建成20周年

福建要闻 | 厦门日报 2025-09-01 18:09
原标题:“码”上溯源 守护舌尖安全

夏商中埔蔬菜批发市场对蔬菜开展食品安全抽样检测。

夏商中埔蔬菜批发市场对蔬菜开展食品安全抽样检测。

2025年高考前夕,市场监管部门对考点、备用考点食堂及周边食品经营者开展食品安全检查。

2025年高考前夕,市场监管部门对考点、备用考点食堂及周边食品经营者开展食品安全检查。

2024年农业农村部公布了全国农产品质量安全良好追溯监测试点名单,翔安区庄家宝蔬菜专业合作社成功入选。

2024年农业农村部公布了全国农产品质量安全良好追溯监测试点名单,翔安区庄家宝蔬菜专业合作社成功入选。

  扫码查看蔬菜种植的全过程、扫码查看进口食品的检验检疫等证明……一张小小的追溯码,带来的是大大的放心。2005年9月1日启动运行的厦门市食品安全追溯体系,为市民餐桌拉开一张从种植养殖到加工、流通、餐饮监管的“安全网”。

  这张食品“安全网”早在2001年就开始编织。“加快治理‘餐桌污染’,推进‘食品放心工程’建设,切实维护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为人民群众提供一个安全的食物消费环境,不仅十分重要,而且十分紧迫。”2001年8月24日,在福建治理餐桌污染暨建设食品放心工程工作会议上,时任福建省省长习近平的一番话至今仍掷地有声。20多年来,厦门市委、市政府遵循着这一精神,接力传承、锲而不舍,机制建设长效持久。

  高台起于垒土,厦门连续25年将“治理餐桌污染”列入为民办实事项目,荣获全省首个“国家食品安全示范城市”称号,在福建省食安工作评议考核中连续八年名列第一或A级,群众满意度攀升至93.98%……放心食品从田间地头摆上了人民群众的餐桌。

  系统监管

  农产品有了“身份证”

  8月15日,在祥店元初超市内选购食品的市民陈女士,拿出手机对着一包小白菜标签上的追溯码扫描后,产地、种植面积、营业执照、检测结果等信息立刻显现。“现在不但要吃得好,还要吃得健康、吃得放心。”陈女士乐呵呵地说。

  二维码一扫,便知食品从哪来、到哪去,食品可追溯体系实现了从田头到舌尖的串联,也是厦门综合治理餐桌污染、系统监管食品安全的最佳例证。

  种植源头管得严,厦门市庄家宝蔬菜专业合作社理事长郭防很有发言权。自2011年开始,厦门市原农业局(现市农业农村局)就启动了农产品质量安全追溯平台建设。作为首批农产品质量安全可追溯试点企业,合作社一直严格遵守“生产有记录、信息可查询、流向可跟踪、责任可追究、产品可召回、质量有保障”的要求,建立健全生产记录档案,记录蔬菜从播种、施肥、灌溉、打药到采收的全过程;建设食品安全检测室,所有农产品经检测合格,会自动打印追溯码。这张含有农事记录和检测报告的追溯码便是农产品的“身份证”,消费者扫码就能看到农产品的“一生”。

  目前,厦门已构建承诺达标合格证与“一品一码”追溯并行体系,像庄家宝这样的市级追溯点已建成791个,纳入农产品可追溯系统管理的产品涵盖蔬菜、水果、食用菌等500多种,种植面积20多万亩(1亩约等于667平方米),累计赋码出证70多万批次。

  加工销售看得实,厦门中埔农产品批发市场的菜贩们体会最深。8月16日上午,记者来到市场,在农产品检测检验中心的电子公告牌上,检验不合格的蔬菜和商贩被一一“点名”,并公示处理方式。而从前一天夜里11点开始,夏商农产品检测检验站的检测员就已经上岗,对市场里的蔬菜展开农残“筐筐检”。他们先使用农残速测卡,可在10分钟内检测出蔬菜的农残是否超标。如果发现超标,蔬菜还有一次“上诉”机会——送入检验站再次用精密仪器检测,一旦“定罪”,立刻现场剁碎销毁,绝对不让“问题”蔬菜流入市场。

  夏商农产品检测站于1998年率先在全国批发市场内自律进行农残检测,是全国第一家企业自发进行不合格农副产品销毁的检测机构。夏商农产品检测站(室)分布在厦门大大小小的农贸市场和商超,年检测量达60万批次。

  技术赋能

  构建食品安全可追溯体系

  为切实守护好市民“菜篮子”安全,厦门较早探索建立了食品安全追溯机制。2005年9月1日,《厦门市生鲜食品安全监督管理办法》(以下简称《办法》)正式实施,这是全国第一部关于生鲜食品监管的地方规章。当时的厦门市工商行政管理局以该规章为依托,在全国率先利用网络信息技术,创建启用“厦门市生鲜食品安全监管信息系统”,对批发市场、农贸市场、生鲜超市的生鲜食品实施全覆盖监管。

  “这一系统整合并提供了工商、检验检疫、批发市场、农贸市场、政府有关部门等五个类别的8000多个注册用户,覆盖厦门全市28个批发市场(企业),40个超市,128个农贸市场。”时任厦门市工商行政管理局市场处处长、现厦门市市场监督管理局退休老干部第一党支部书记杨先德参与了《办法》的起草和生鲜食品安全监管系统的创建,他告诉记者,为探索解决生鲜食品“市场准入、来源合法、商品质量合格”三个问题,系统上开设了当日索证索票公示和上市凭证信息查询等搜索窗口,要求生产经营者必须上传合格证明才能打印“上市凭证”,具备凭证才能入市销售,切实把好源头准入关;还利用工商红盾网的系统资源与互联网相连接,方便市民随时从网上查询、监督;在工商、卫生、质检及市场开办单位之间实现数据流实时共享,提高食品安全监管部门的执法效率。

  厦门市生鲜食品安全监管信息系统在夏商(中埔)农产品批发市场、江头蔬菜批发市场等5个专业批发市场和松柏、长青等10个农贸市场正式启动后,代表检验合格的“厦门市生鲜食品上市凭证”成为生鲜食品的“身份证”,工商部门可以通过联网的系统随时监控,保证安全卫生的生鲜食品进入百姓的“菜篮子”。

  2011年,厦门又建成“厦门市流通环节食品安全监管信息系统”。“该系统在全国首创‘入市必登’机制,从‘紧抓超市、倒逼批发、规范零售’的工作思路入手,利用网络技术清晰掌握食品进销渠道和数量,为经营者提供履行法定义务的网络平台。”时任厦门市工商行政管理局市场处处长、现湖里区市场监管局局长陈建成告诉记者,监管系统的运用构建了厦门市流通环节食品从准入、销售到退市的全程网络监管模式,基本实现了对预包装食品的追溯监管。2012年4月,“食品监管移动平台”在全市工商系统率先建成投用,进一步提高了监管效能。

  机制创新

  食品安全“一张网”覆盖

  2018年,厦门市市场监管局根据《福建省食品安全“一品一码”全过程追溯体系建设工作方案》的要求,整合了原先的“厦门市生鲜食品安全监管信息系统”和“厦门市流通环节食品安全监管系统”,并将系统覆盖面从原先的食品流通环节向食品生产、餐饮、保健食品生产经营等环节延伸,在全省率先建成全市统一的食品安全追溯管理平台——“厦门市食品安全信息系统”。市场监管、农业农村、海洋、商务、海关等部门各司其职,密切配合,构建大数据监管模型。该平台基本形成了食品、食用农产品生产经营“源头可溯、去向可追、风险可控、公众参与”的追溯链,实现全市食品和食用农产品“一张网”全覆盖监管。

  自推行食品“入市必登”机制以来,生产经营者需上传所需合格证明,获得“上市凭证”后方能入市销售,从而在制度设计上杜绝未经检测或检测不合格食品流入市场。截至目前,全市已有14.26万家食品生产经营主体、80.6万种食品纳入“入市必登”追溯系统,生产经营者累计备案台账超过7.9亿笔,追溯覆盖面超过90%,有效地保障了市民群众的“菜篮子”安全。

  食品安全追溯系统在厦门近年来举办的重大活动以及校园食品安全保障中也发挥了关键作用。系统通过严格监控食材采购、加工和配送流程,确保金砖厦门会晤等大型活动期间食品安全零事故,实现“来源可溯、去向可追”的风险管控目标 。在校园食品安全 治理中,市场监管部门利用追溯系统精准排查隐患,依托“入市必登”系统,实现供校食材纳入管控,确保食材来源可追溯。

  有效跟踪

  让违法行为无所遁形

  厦门的“可追溯系统”极大提高了食品安全监管质效。2018年7月,厦门某公司涉嫌篡改奶酪保质期,市市场监管局立即通过追溯系统锁定其下游销售商和问题食品,仅用一天就完成问题食品的清查控制工作;2022年1月,上海通报一批国外进口冻北极甜虾问题。市市场监管局依托该平台,调出涉事食品上下游信息,点对点现场核查,迅速掌握涉事食品在厦流通、经营情况。市市场监管局食品流通处处长罗炳祥说,之前至少需要一周的调查,现在约1个小时就能完成。

  有了追溯系统,在服务企业、优化营商环境上,也极大提高了便利性。 厦门朴朴公共事务总监陈毅蓉告诉记者,通过“入市必登”系统,企业可以查询商品的上游供应商,查验到供应商产品质量合格证明还有许可证,实现全部的票证电子化,对企业建立食品安全质量管理体系提供了极大的帮助。

  下一步,厦门将继续深化食品安全信息化追溯体系建设工作,不断拓展追溯功能运用,向信息化要效能,向信息化要监管力,为食品安全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添力赋能,服务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记者 陈泥 通讯员 黄煜 林丽琼)


新闽网客户端下载 新闽手机网 新闽网微信公众号二维码